每天八小时,免费医疗——社会主义的工厂‘长’这样



点此看视频

编者按:
自改开以来,工厂在中国大陆上遍地开花,大量农村人口纷纷涌进沿海地区的工厂进行谋生。然而,伴随着“经济奇迹”、“中国制造”的却是让更多人震惊和愤怒的“血汗工厂”,特别是2010年富士康工人十几连跳事件发生后,“血汗工厂”更是以火箭般速度传遍在中国大陆、甚至世界各处。

以此,工厂内工人奴隶般地位的处境引发了包括工人群体本身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人反思,难道经济的发展就一定会以牺牲工人为代价的吗?难道工人就只能沦为工厂奴隶而毫无地位可言的吗?



其实我们国家曾经也有过一段工人在工厂当家做主的时期,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是我们还能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到当年工厂内工人的状况。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荷兰著名纪录片电影导演尤里斯·伊文思与其夫人拍摄了一套有关我国的系列纪录片《愚公移山》。其中之一的《上海电机厂》就是讲述了当时我国工厂工人处境。

我们针对当前社会工厂工人普遍处于被压迫的现象,学习了《上海电机厂》这部纪录片,从中了解当时工厂工人的生产和待遇、政治生活和文化业余生活等,同时与当前社会中的工人处境作比较,以便为现在的工人们提供一些对改变自身处境有用的建议。



壹:社会主义下的工人

我们先从工厂工人的生产和待遇这方面说起,纪录片里面主要讨论了工厂的上班和休息时间、工资情况、打卡制度、“三合一”制度、医疗待遇和小孩养育等方面的情况。

一、工人的生产

通过采访了解到,当时我们的工人们早上7:30上班,傍晚17点下班,中午11:30到13点吃午饭,而且上下午各有一次长达20分钟的休息时间。而对于现在为老板卖命的工厂工人来说,上班期间别说有休息时间了,就是上厕所的时间都是严格控制的。



二、工资情况

该厂工人最高工资是每月126元,最低工资是每月42元,相差三倍,工龄越高,工资就越高。

在当时的社会主义条件下这种差距既有它合理的一面:当时中国工人阶级不算庞大,农民仍然是占多数,而且当时工业化刚起步没多久,工人的经验是很重要的,很多技术达不到的地方,工人的经验可以解决,同时还有熟练程度和对工厂的贡献,况且老工人在工人当中有比较高的威望,是新工人的引导者。

但是又有它的不合理一面:这种工资分配方式差距还是比较大,会增加工人们的利己心理,长期下去工人会给利益腐化,就有利于形成特权阶层。



不过,咱们现在的工资分配方式就复杂了,大多数工人拿的是最低工资标准,甚至有的工人还拿不到,主要还是靠加班的费用才勉强够用,而有的在厂里当管理人员的光是底薪就比普通工人高出一大节,更别说厂里的大领导和老板了,是工人拿的十几倍或几十倍都正常。

三、打卡制度

该厂在“那十年”之前有打卡制度,上下班签到,迟到一次就没有奖金了,或者会被降低工资;而“那十年”的时候,取消了打卡制度,主要是工人们是国家的主人,相信工人们的自觉性,增加对工厂的认同感,增强工人主人翁的意识,而且打卡并不是重点,工人积极参与生产计划才是重点。

我们也能看到,取消打卡制度,工人们的积极性不是降低而是增加,即使偶尔迟到,也只需说明原因,工人们自己心里都是清楚,彼此都相互信任。



反观如今的工厂和公司打卡制度,可以说是非常的恶心,因为是老板的,所以老板是不用打卡的,即使迟到又怎样。而且这种制度经常剥夺工人的额外时间,比如上班提前15分钟,开个早会,下班推迟15分钟,扫地之类的。

有的公司有规定的工作量,上班期间搞不定,就加班做,还没有加班费,有时回到家还得继续做。所以这种打卡制度对于工人来说就只是控制工人的手段,而且还不能保障工人的时间。

四、“三合一”制度

“三合一”表示领导、工人和技工的三结合,主要是工人们能够参与管理,领导们需要参与生产劳动,生产标准由这三个团体开会讨论决定,如影片中所说的以前的生产计划由一小群人决定,但是现在由工人们自己安排,这样不仅没有拖累生产,反而提高产量,提高效率。



现在工厂的生产计划基本由领导决定,工人只有卖力干的份,要求工人既有质量保障,又有数量保障,只要觉得工人完的成,就会加大生产量,仿佛就是永不疲惫的机器一般。

五、医疗待遇和小孩养育

工厂有自己的医疗中心,车间有护理站,工人们每周体检一次,免费医疗的对象不仅工人本身,还包括工人家属。

对待孕妇方面也做得很好,一般孕妇六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换成轻松的工作,预产前两周就可以不用工作了,产假一般有56天,而难产等一些情况,经过医师同意,可以申请77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拿。

反观现在,能有以前那种待遇的,基本是企事业内的公务员,工厂或公司里面的员工基本享受不到这种待遇,有的女性在求职时还会被区别对待,不要打算近期生孩子的女性,有的女性怀孕被企业得知还会被辞退。



厂里工人的小孩子在出生56天后,可以送到厂里的托儿所专人照料,孩子的妈妈在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哺育时间,很多家长可以一面上班,一面下班带孩子。但是现在的家庭基本需要有父母亲中的一个人不上班专门照顾孩子,又或者是交给长辈看管,这样子就会要么经济生活更加拮据,要么造成留守儿童问题。



贰:工人的政治生活

第二部分主要说明当时工人们在工厂内的政治生活情况,这是当时工厂的一大特点,是保障工人们在工人内有相应的权力,这里我们从民主讨论、工厂大字报和工人与领导关系来介绍。

一、民主讨论

纪录片中,我们看到在车间的关于奖金制度的民主讨论,还有在在工人大会上的民主讨论。在这两次讨论中,领导和工人都参与其中讨论,并非一言堂,每个人可以自由的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与领导的观点相异或者直接批评领导,也不用担心会被穿小鞋,而且大家观点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个人的私利,主要是为工厂更好的生产,服务国家的生产计划。



如今的工厂和公司基本是领导和老板说了算,工人没有任何自由发言的权力,更别说顶撞上司了,被穿小鞋是经常的事情,生产计划主要符合工厂或公司的利益,既不会考虑国家利益,也不会考虑工人本身的利益。

二、工厂大字报

大字报可以说是工人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创新,是落实工人民主制度的保障。工人们可以利用大字报表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直接批评领导的错误,还是方便其他的工人同志学习和借鉴。



现在的工人在工厂或公司毫无权力,也没有办法直接表达自己或集体的诉求,特别是有着工人的“娘家”之称的工会,也是站在了老板的利益上,不仅不帮工人说话,还经常帮老板打压工人。

三、工人与领导的关系

当时的工人与领导只有在职位上的不同,地位上是相同的,都是工厂和国家的主人,真正实现了工人的当家作主。工人和领导的关系是非常亲切的,领导也都是从工人中走过来的,居住都在一起,没有领导的架子,而为了保证领导不脱离群众,影片中的领导需要经常到生产车间和工人共同劳动,了解工人的所需所想。



现在的工厂和公司领导那就真的是工人头上的领导了,不仅地位高得离谱,还完全一副高不可攀的样子,能和工人们好好说话的都可以算是不错的领导了,真是倒退得可以。

叁:工人的文化生活

在当时的工厂,工人除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政治生活之外,还有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举办工厂的运动会,据影片介绍是工人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参与度可以说相当的高,有男性的和女性的,还有大人的和小孩子的,虽然设备简陋,但是敲锣打鼓、热情极高。



生产休息时间经常有各类的活动,虽说以个人爱好为主,但是也经常举办集体的文艺演出,工人们有自己的文艺队,自己排练,自己演出,节目朴实,与劳动工人息息相关,既不脱离实际,也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培养工人的政治意识。



而且工厂还开办工人夜校,包括英语、哲学和素描在内的九种教学内容,主要以工人自己的兴趣为主,培养工人们的多方面发展,提高工人的文化和素质。



但是现在的工厂和公司搞得所谓的企业文化真是不堪入目,不仅有时强制要求上班已经很累的工人去参与公司的额外活动,比如强制性的徒步活动,而且仅有的奖励很大可能会被与领导关系比较好的人得到。企业做的这些活动全然不是为工人的利益着想,而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宣传目的,为了掩盖残酷的工厂生产而做的表面社会形象。



肆:要夺回我们的劳动成果

总的来说,我们通过了解影片中工人的生产生活、政治生活和业余文化生活这三个方面,再与现实中工厂和公司的工人状况进行对比,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现在工人的待遇大不如从前的工人,以前的工人更像是工厂的主人,而现在的工人更像是工厂的奴隶。

改开40年,工人的地位不是提高了,反而降低了,明显与工人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越走越远,工人们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牺牲品,成为了老板腰缠万贯的牺牲品,这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改开40年,是国企变私企的40年,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的40年。

在这40年中,国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工厂施行所谓的厂长负责制,工厂管理的权力逐渐集中到厂长等少数人手中,工人则逐渐丧失了生产管理上的权力,同时在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把国企变卖成私企,工人们从以前工厂的管理者完全沦为了私企老板的雇佣工人,在生产上毫无地位可言,在政治上也丧失了话语权。

所以,从该影片我们应该知道,社会的发展并不一定是以牺牲工人为代价的,我们历史上有过社会经济发展与工人群众生产生活共同进步的时期,有过工厂和工人良好共存的时期,只是在改革的40年中,工人的当家作主的地位丧失,残酷的血汗工厂的建立,才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牺牲工人的假象,而我们工人则需要打破现今的压迫制度,夺回曾经属于我们工人的话语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Hits

更新于